这学期选了三门课,德国电影欣赏、德国文化史、雕塑。巧的是前两门课都是孙善春老师教。此人在同济众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科技工作者和八面玲珑的权位玩家中绝对是个异类,光从他的飘逸马尾就能看出来。当然,判断一个人不能只从外表,外加他的两门课我也逃了将尽一半,所以还不好说他就是个好老师。
然而以上一切并不重要。对我来说,重点在于:他的话启发我用另一种方式体味电影。而我从这新的方式中获得了新的感受,是以前不可能体会到的。
“电影即生活。”
第一堂电影欣赏课,在他长达100分钟的神吹胡侃掰呼扯淡中,这句话极其生猛地在我脑中回响,绕太阳穴三日而不绝。什么叫做“电影即生活”?在我那天乱涂的笔记中还有这样的话:“电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用比喻的态度来看。”“电影不是像生活,电影就是生活。”当时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向二丫阐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实质是自己也不明白,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瞬的灵光会越飘越远。在流动不息的精神世界,重要的不在于思想发生何种改变,而在于它确实有所改变。我对电影的态度就在他一句话的震撼下,渐渐脱离了“伪艺青”的腐臭水洼。
甭管这是不是他的本意,我在观影时试着将灵魂与作为旁观者的肉身脱离,飘入电影的世界。我将电影看作着着实实的生活,而非揭示什么精神的寓言。由此我发现某些电影是如此血肉饱满,如此真实。它像生活的表象一样复杂,但亦提供从中提炼意义的可能(实际上这是必须的,电影终究要有个主题)。
或许我所欣赏的“血肉饱满”只是一种质朴的拍摄手法。但电影的不能张嘴诠释自身,它的本质与表现形式水乳交融。层次复杂的电影和简单的电影,同样靠一层银幕上的光影讲述故事。
说起自己原来看电影的方式,恶心之处在于企图从任何一个细节中看出点“意识形态”来。就好比看《黑暗中的舞者》时想要分析为什么法庭强调萨尔玛来自前社会主义国家;看《千年女优》时琢磨青年画家的政治倾向甚至怀疑他是共产党。一句话,我把原本层次复杂的电影简单化、抽象化。我和他们保持着时空的距离,试图在千里之外用望远镜分析它们、计算它们的运行轨道。
昨晚,看过《莉塔传奇》(又名《敞开心扉向蓝天》)。走出教学楼,在黑暗中向寝室踱去。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路上行人细碎的对话传入耳内,莉塔那句“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仿佛也在其中。一个普通的夜。一个被电影吞噬殆尽的夜。
1 条评论:
这是目前的你的三篇影评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很抱歉我现在才给你这个评论,当时这篇好文章出来的时候我却什么也没说。但是我的反应总是很慢的,你知道。反应慢总比不反应好。写东西就是有感而发才写的好,这个道理我们小学时就知道了,但是仍能成为我们对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最基本的要求。发掘你心底真正想说的东西,用最细腻美妙的语言来形容它。如果你发现你做不到,就别写这篇。这又好像说教起来了,其实这些话也是在对我自己说。
发表评论